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系所活動:學術研討會 談在地運動與媒體

【記者吳文駿/中正大學報導】
  
  由中正大學傳播系主辦的「2008獨立媒體與在地實踐國際研討會」,邀請在地運動工作者陳柏濡、張子見及紀錄片工作者吳平海、黃淑梅參與「在地運動與媒體實踐」討論,分享在地運動及媒體運用的經驗。

  「你不做,沒有人會幫你做。」吳平海指出在地人與在地運動的相關性,在地人為了解決共同居住的地區所遭遇的問題,於是發起在地運動。然而,在地運動於傳播資源不足、缺乏媒體記錄的情況下,一般人往往無法瞭解在地人或在地運動工作者所遭遇的困境,為了讓他們的聲音能讓被聽見,在地運動必須透過媒體來傳達。現今在地人進行在地運動時,都會利用在地媒體來表達自己的理念,像是自己扮演媒體的角色來傳達在地人的聲音,或是拍攝紀錄片。此類涉及地方傳播的行動或傳播在地的內容,皆可算是在地媒體。

  如何利用媒體為在地運動發聲,四位與談人使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張子見既不是紀錄片工作者也不是記者,但為了讓環保議題能有發聲管道,他策劃了許多行動劇及特別抗議方式,藉以吸引電子媒體報導。台灣史上第一次為環保議題裸體抗議即為張子見策劃,張子見表示,由於大學生容易吸引媒體目光,利用學生的行動劇抗議往往能收到不錯的效果。然而,張子見卻也指出其中缺點,他認為,學生不容易長期經營,但電子媒體又比較喜好辛辣的議題或畫面,其他抗議方式很難博得新聞版面。有鑑於此,他後來也嘗試和其他紀錄片工作者、藝文團體和音樂工作者做結合,使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傳達在地人的聲音。

  不同於張子見,身為紀錄片工作者的吳平海和黃淑梅則是利用攝影機為在地運動做記錄,透過影像的記錄,他們將在地人的聲音真實地傳達給社會大眾。但是紀錄片的拍攝需在情感與理知取得平衡,黃淑梅常因此產生矛盾。曾經拍攝921重建紀錄片「寶島曼波」的黃淑梅指出,自己非在地運動工作者,所以拍攝紀錄片時常常會思索自己角色定位。然而基於一些想法及熱情,黃淑梅最後還是藉著紀錄片證明自己對在地運動的投入。

  雖然在地運動的宣傳手法能吸引媒體注意,但張子見表示,他在進行媒體訴求時,並沒有執意傳達給社會大眾。他所要吸引的是少部分關注同樣議題的群眾,將群眾整合起來以後,往往可以形成比較具體的力量,在短時間內向在上位者製造壓力。另外,在地運動需要更多自發性的大學生,張子見說:「如果大學生自願參與在地運動,同時又具文化認同及創新思考,那在地聲音的宣傳效果會更好。」

   
  研討會中,與談人除了分享自身經驗之外,也提出相關重點討論,例如「公民意識」的營造。「公民意識」即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強的公民可扮演公民記者,監督政府,並且藉由公民記者對在地運動的報導,可加強在地運動的能見度。不過,陳柏濡指出,目前公民記者訓練仍然相當困難,因為受訓者對公民記者的意義仍不太清楚,許多受訓者仍對公民記者的定位存疑。


〈資料來源:中正E報http://enews.ccu.edu.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6182

0 意見:

 
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 METAMUSE ] : Code Name BlackCat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