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正大學傳播系主辦的「2008獨立媒體與在地實踐國際研討會」,邀請在地運動工作者陳柏濡、張子見及紀錄片工作者吳平海、黃淑梅參與「在地運動與媒體實踐」討論,分享在地運動及媒體運用的經驗。
如何利用媒體為在地運動發聲,四位與談人使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張子見既不是紀錄片工作者也不是記者,但為了讓環保議題能有發聲管道,他策劃了許多行動劇及特別抗議方式,藉以吸引電子媒體報導。台灣史上第一次為環保議題裸體抗議即為張子見策劃,張子見表示,由於大學生容易吸引媒體目光,利用學生的行動劇抗議往往能收到不錯的效果。然而,張子見卻也指出其中缺點,他認為,學生不容易長期經營,但電子媒體又比較喜好辛辣的議題或畫面,其他抗議方式很難博得新聞版面。有鑑於此,他後來也嘗試和其他紀錄片工作者、藝文團體和音樂工作者做結合,使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傳達在地人的聲音。
不同於張子見,身為紀錄片工作者的吳平海和黃淑梅則是利用攝影機為在地運動做記錄,透過影像的記錄,他們將在地人的聲音真實地傳達給社會大眾。但是紀錄片的拍攝需在情感與理知取得平衡,黃淑梅常因此產生矛盾。曾經拍攝921重建紀錄片「寶島曼波」的黃淑梅指出,自己非在地運動工作者,所以拍攝紀錄片時常常會思索自己角色定位。然而基於一些想法及熱情,黃淑梅最後還是藉著紀錄片證明自己對在地運動的投入。
研討會中,與談人除了分享自身經驗之外,也提出相關重點討論,例如「公民意識」的營造。「公民意識」即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強的公民可扮演公民記者,監督政府,並且藉由公民記者對在地運動的報導,可加強在地運動的能見度。不過,陳柏濡指出,目前公民記者訓練仍然相當困難,因為受訓者對公民記者的意義仍不太清楚,許多受訓者仍對公民記者的定位存疑。
〈資料來源:中正E報http://enews.ccu.edu.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6182〉
0 意見:
張貼留言